Friday, August 04, 2006

永远都不懂得用语言去描述的故事

作者:阿芬(别名无论如何)

每年农历七月, 当我看到大街小巷都搭起棚来庆祝中元及酬神时,思绪总会不知不觉回到大学时代(这绝对不是鬼故事)。


那年大二,我从来不是一个热血青年(现在可能是?),更没有任何抱负和理想。我只是一个每天在校园内想办法赚钱的穷学生。可恨自己竟然爱上摄影这门高档且花费高的爱好,让经济负担成为重压。除了成为摄影学会的秘书之外,课余时间不是拼命替其他学会拍照赚钱,就是找几名志同道合一起去拍照。





虽然当时因为经济问题,没有能力买一架著名的Canon或Nikon相机(听品牌都让人觉得专业),但是照片店“大佬”介绍的Pentax MZ-7,却也出乎意料地让我拍出了效果让人惊叹的照片(有没有那么神啊?)。

在大一那年“被骗”当了第一届摄影展的筹委会主席之后,我就开始憧憬要获选为下一届的参展学生摄影师。

趁<7740>七月半,只要晚上空闲,我一定出现在酬神戏的戏棚内,而且城内大小戏棚都曾有过我的影子。奈何,当时许多戏子要不妆太浓,要不服装太假,我总提不起劲来按下快门(当然啦,那时按一下要花七毛钱,肯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嘛)。


直到有一天,我找上了一个泰国戏班。他们的戏子很美,化妆也很好看(至少她们脸上的粉,不会因为面部表情而裂开)。就在那时,我拍下了生平第一张自认为最美的戏班照。趁戏子化妆时躲在她身后,用耳环做前景,以“镜中镜”方式拍出的特殊效果。














为了不想错失任何一次的拍照机会,我向戏班的负责人抄了一份他们演出的行程表,每天随团摄影(好像指定摄影师)。

团内的戏子,大部分是泰国人,语言完全不通。刚开始时,他们有点排拆我,因为笨拙的我阻挡他们出入台前幕后。不过,当我冲洗了第一套照片给他们时,他们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变(当然,这个过程又加重了我的经济负担,可是分享的喜悦从中展露无遗)。

***
记得那是戏班在槟城演出的最后一天,就在我家附近演出。妈妈听说我要到那边拍照,就吵<7740>要坐我的顺风车一起去。她说要拜神。那晚,我到后台拍照,妈妈到庙里拜神去,说好45分钟后在停车位集合。

人算不如天算,刚调好相机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。台前的观众都避雨去了, 于是戏子们就不理会那分隔台前幕后间的布帘,没有将之拉下,而从容地在后台继续化妆。




其实,这是很罕见的景象,因为我每次都只能够从侧边角度拍他们,但是这一次终于有机会从正方直拍。(当时管不了相机内装<7740>的是超贵的ASA 800菲林,拼命拍摄,深怕错过了这一幕我会毕生后悔)。




不知过了多久,我终于拍到“甘愿了”。这时雨也停了,戏子们把布帘拉了下来,而我才想起今天我的老妈子.....。焦急地东张西望,再从后台那近乎70度的楼梯走下。

原来,老妈一直就站在电单车旁等我,满身已被雨淋得湿透。我一阵心酸,问她:“你怎不在庙里等?淋到湿了....”

她淡淡地说,“没有啦,里面很挤嘛,我又怕你找不到我,也躲在这里看你每天晚上是怎样拍照的罗....”。莫名的气氛凝成一团,如摄影在刹那间定下的一片情景。

回家的路途中,雨转小了。我却已分不清脸上的是雨水还是泪水,只忍住在崩溃边缘的情绪,若无其事地载著妈妈回家。

后来,我与其他同学联办摄影展。我的主题是《荧幕背后的故事》(Story Behind the Screen)。当时,很多人以为我要表达的是戏子们在幕后的故事,但事实这里边却还有一个母女真挚情感的故事。

这个藏在内心的故事,我至今仍不懂得该如何去描述......。

版主:阿芬,别名叫无论如何。她除了是个拍照不错的女记者,还是很多新闻奖的得主。她不久前还是我的前同事,但目前已成了我的同事。

No comments: